跳至正文

因信称义的本质(罗马书4:13-25)

释经讲道:《罗马书》
释经讲道:《罗马书》
10.因信称义的本质(罗马书4:13-25)
/

¹³⁠因为神应许亚伯拉罕和他后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义。 ¹⁴⁠若是属乎律法的人才得为后嗣,信就归于虚空,应许也就废弃了。 ¹⁵⁠因为律法是惹动忿怒的(或作“叫人受刑的”),哪里没有律法,那里就没有过犯。 ¹⁶⁠所以人得为后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属乎恩,叫应许定然归给一切后裔,不但归给那属乎律法的,也归给那效法亚伯拉罕之信的。 ¹⁷⁠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他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如经上所记:“我已经立你作多国的父。” ¹⁸⁠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国的父,正如先前所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 ¹⁹⁠他将近百岁的时候,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  ²⁰⁠并且仰望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 ²¹⁠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 ²²⁠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 ²³⁠“算为他义”的这句话,不是单为他写的, ²⁴⁠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就是我们这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 ²⁵⁠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 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或作“耶稣是为我们的过犯交付了,是为我们称义复活了”)。

证道提要

证道提要

Sermon abstract

过去这一周,有一个重要的纪念日。它不只是改变了欧洲的历史,它也带来了人类历史走向的转变。但它最直接的影响,是更深地触及了人如何理解上帝、如何靠近上帝。这场转向以一位修士在教堂门口张贴“大字报”为标志,后来被称为“宗教改革”。10月31日,是宗教改革508年纪念日。宗教改革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重新恢复圣经原位:人在神面前如何被称为义。

 

而这也正是罗马书的核心。这是我们罗马书第10次释经讲道,来到第四章,正进入这封信的心脏——因信称义。我们过去几次讲道中多次谈到“因信称义”,但坦白说,“义”这个词在中文现代语境里并不好懂,甚至常被误解。我想先为“义”作一个必要的澄清。

 

圣经讲称义,首先不是描述一个人变得很道德,而是一个法庭性的宣告——一个人的身份被判定为站在对的位置。简单来说,“义”可以被理解为一份“被人认可的/被接纳的记录”。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要找工作,你会提交履历。履历上列着你的成就和经验,你把它交给雇主,这就是你的表现记录,你的意思是:我表现很不错的,选我/接纳我。如果雇主聘用你,说明你的表现记录被认可/被接纳了。这就是你的“义”。或者,如果你想要申请国外的研究学位,你要递交成绩单,好的大学面试的时候还会问你:为什么你想要申请。你怎么回答?你会提交自己的成绩、过去的实习经历、目前有的研究成果等等。

 

履历和成就是可以被接纳的记录,它们替你说话,是你的敲门砖。人在社会生活里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提交各式各样的记录,据此被录用、被认可、被赞许。也因此,在几乎所有宗教与文化中,一个直觉便油然而生:人与神的关系大概也如此运作——只不过把职业、学业记录换成道德、宗教记录。我们自然会推想:若要与神相交,就得拿出一套像样的“义”,把它献上说:请接纳我。

保罗却在罗马书中打断了这一路推论。他说:“但如今……”这不是修辞上的转折,而是救恩历史的断点。神所启示的道路与人的直觉相反。神显明的,不是给你一套更高标准、催你去凑出一份更好看的宗教履历;乃是把一种从神而来的义摆在你面前——一份完美的记录,不由我们打造,却归在我们名下。这份义不是奖赏,而是礼物;不是我们向神呈交的凭据,而是神向我们宣告的接纳。福音告诉我们:你不需要再证明你自己;你可以放下那个永远做不够的焦虑、那个永远担心被拒绝的重担;你不是靠你的表现获得神的接纳,而是靠着信,得着神为你成就的应许。

 

也因此,基督的福音与一切自我拯救的体系分道扬镳。别处的路数,无外乎是“自造其义,再求神收纳”;福音却说:“神亲自成就义,并把它记在你名下。”但这不是削弱道德,而是改变次序:接纳先于我们的表现。我们之所以能够安息,不是因为终于做到了,而是先被宣告为义,于是,为我们的顺服和行为提供新的动力。

 

说清楚这些,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明白保罗要说的因信称义。今天的经文,会更具体把这份从神而来的义具体落在三方面:应许为什么不能系在人身上(13-15),信到底靠的是什么样的神(16-22),以及神如何在基督的受死与复活里为我们的称义盖上公开的印章(23-25)。

 

【主旨】

神的义可以在基督里算给我们,我们可以停止不断证明自己的尝试,而单单凭信接受神的义。

 

一、错误的路径——靠自己的表现(13-15节)

二、正确的路径——信心(16-22节)

三、接受耶稣完美的义(23-2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