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因信称义的起源(罗马书4:1-12)

释经讲道:《罗马书》
释经讲道:《罗马书》
9.因信称义的起源(罗马书4:1-12)
/

 ¹⁠如此说来,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凭着肉体得了什么呢? ²⁠倘若亚伯拉罕是因行为称义,就有可夸的,只是在神面前并无可夸。 ³⁠经上说什么呢?说:“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 ⁴⁠作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  ⁵⁠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 ⁶⁠正如大卫称那在行为以外蒙神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 ⁷⁠他说:

  “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
  这人是有福的;

 ⁸⁠主不算为有罪的,
  这人是有福的。”

 ⁹⁠如此看来,这福是单加给那受割礼的人吗?不也是加给那未受割礼的人吗?因我们所说,亚伯拉罕的信,就算为他的义。 ¹⁰⁠是怎么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礼的时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呢?不是在受割礼的时候,乃是在未受割礼的时候。 ¹¹⁠并且他受了割礼的记号,作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因信称义的印证,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礼而信之人的父,使他们也算为义;  ¹²⁠又作受割礼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礼,并且按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未受割礼而信之踪迹去行的人。

证道提要

证道提要

Sermon abstract

我基本上固定一个频率去一家理发店,坐在同一个位置上、由同一位理发师、剪个一模一样的头。每一次,正对着我坐的那面墙上,有一段非常诱人的鸡汤软文: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因为在变美上投资自己,而变得贫穷,反而因为对自己太吝啬,才失去了青春、吸引力和竞争力。(有道理吗?你买帐吗?)我的内心戏是:哼,骗人的鬼话,为了营销,没有底线。这句话首先物化女性——变成可增值的东西,而且在鼓吹女性的外貌才是核心竞争力。更要命的是,要赢得谁呢?肯定是男性嘛。而竞争的对象是谁呢?女性同胞嘛(女人何必难为女人)。上一周我在理发的时候,旁边的一位小哥一边卷着一位女士的头发,一边输出他们的“福音”:你看,投资自己多值得呀,立竿见影!舍不得对自己好,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瞟了一眼那位顾客,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满意地微笑。

 

我后来意识到,自我投资背后的本质,其实是自我拯救的意图。成长、进深、管理、优化等等这些现代用词,都在表达一件事:我可以靠自我改善成为够好的人,从而被认可、被需要、被爱。学习新技能(再拿个证书和评级)、管理体态与情绪(健身房和心理咨询)、拓展人脉(应酬)、精进谈吐,这些本来都是中性的实践,但一旦它们被纳入一种拯救叙事——不这样做你就会被淘汰,悄悄把人推入一个见不到底的偿债深渊。你必须不断证明自己值得继续被投资,否则你就会被这个讲究绩效的社会“优化”。

 

那么大家所生活的上海这样的城市,这套逻辑几乎是我们呼吸的空气。绩效、迭代、竞争力,成为衡量人生的标尺。职场里,连休息都要被包装成“为了恢复生产力”。问题在于,当投资自己被当成救赎路径,它就不可避免地制造焦虑。你投入越多,越害怕亏损;你越努力维持竞争力,越担心下一次评估;你越想被肯定,越难以容忍任何的不完美。

 

或许我们需要换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资金、时间、体力、机会都不再允许我继续加码,我还剩下什么能抵押给这世界,来证明我值得?对于很多步入中年危机的朋友,再熟悉不过:在公司里,学历拼不过海龟的常青藤,体力和精力拼不过单身00后。一旦被公司优化,再也拿不出履历来拼,怎么办?肚子越来越鼓、头发越来越稀疏、肉体和心肠渐渐衰残,我们怎么办?当我不能再更好的时候,我是谁?谁来定义我的价值?谁能在我的账目为负、无力追加投入时,仍然给我一个不被撤销的定位?

 

我们今天要看的这段经文,要给我们这样子的人回应。保罗提到了一些见证人,他们没有靠投资自己换取价值,也没有凭自己的履历赢得神的接纳。在一个把价值系于表现的世界里,他们的见证要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能多好地投资自己,而在于我们被谁算为有价值。

 

【主旨】

我们被神接纳,不是因为我们做得够好,而是神已经在基督里算我们为义。

 

一、信心:被算为义的起点(1-5节)

二、赦罪:称义的核心(6-8节)

三、记号是称义的印证,不是称义的凭据(9-1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