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¹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 ²我们知道这样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审判他。 ³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样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你以为能逃脱神的审判吗? ⁴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 ⁵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 ⁶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⁷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 ⁸惟有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 ⁹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 ¹⁰却将荣耀、尊贵、平安加给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 ¹¹因为神不偏待人。 ¹²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 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 ¹³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 ¹⁴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 ¹⁵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¹⁶就在神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
证道提要
证道提要
Sermon abstract
在我们教会的网站上有一篇旧文章《怎样使用教会的通知群? – 西南浸信会》,里面引用了某位牧师的一段话:“在社交媒体上,人人既是接受者,又是发布者。人人都获得了一种设置议题的主动性。这对我们内心的自尊、自主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这是什么意思呢?他举了一个例子:社交媒体,前所未有地强化了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平台或社群。虽然大家处于一个平台,但每个人都将自己假想为中心枢纽。当你拿起一份报纸阅读时,你不可能以为《纽约时报》或《南方周末》是以你为中心的。但当你进入一个群时,你会下意识地把这个群的中心人物,设置为你自己。毕竟,那是“我”的朋友圈,毕竟那是我自己的手机。我进入,或退出;发言,或潜水,都取决于我自己的决定。
社交媒体看起来很“公平”,给了每个人一个麦克风,自由发声。但它也强化了一种错觉:我是评判人。网络上有个词形容这种现象——“键盘侠”。
你发现没有?当我们拿起手机,看见新闻、八卦、热搜,我们很自然就坐上了审判席。谁插队、谁塌房、谁说错话,只要一个视频、一张截图,评论区立刻成了法庭。我们飞快地下结论:“活该!”“早该管管了!”这让我们感觉世界还有秩序,也让我们暗暗觉得:自己站在了正义的一边。
可关掉手机,回到日常生活,我们却格外宽容——对自己。比如,别人的孩子插队打闹,我们火冒三丈;轮到自己孩子做同样的事,就义正言辞:“小孩子嘛,不懂事。”同事迟到一次,我们心里记账;自己迟到,就一堆理由:“堵车了”“昨晚太累”;朋友圈里看到别人晒消费,我们觉得“太虚荣”;自己买东西发照片,就成了“彰显生活品质”。
一句话,对别人开的是高清微距摄像头,对自己开的却是美颜滤镜。
而在信仰里,这一点也一样。我们看见社会的不公,很容易说:“上帝,你怎么还不出手?这些恶人怎么还没受到惩罚?”我们看见某个公众人物跌倒,很自然就想:“就该给他一个教训,好叫别人引以为戒。”可轮到我们自己,我们的祷告却总是祈求怜悯、宽容、更多恩典和爱心。
换句话说,我们很会替别人呼喊“立刻审判”,却很习惯替自己申请“延期执行”。我们总是统计别人的失误,却很少认真审视自己的问题。今天我们要看的《罗马书》2:1–16,就正好把我们从“他们的问题”拉回到“我们的问题”。
【主旨】这段经文是要告诉我们:
神的审判和律法叫人无可推诿,惟有福音里的拯救是人的出路。
一、神的恩慈是领我们悔改(1-5节)
二、神的审判真实不偏待人(6-11节)
三、神的审判没有盲区(14-1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