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还要怎样,才能被爱?(创世记29:31-30:24)

释经讲道:《创世记》
释经讲道:《创世记》
26.还要怎样,才能被爱?(创世记29:31-30:24)
/

29:31耶和华见利亚失宠(原文作“被恨”。下同),就使她生育,拉结却不生育。32利亚怀孕生子,就给他起名叫流便(就是“有儿子”的意思),因而说:“耶和华看见我的苦情,如今我的丈夫必爱我。”33她又怀孕生子,就说:“耶和华因为听见我失宠,所以又赐给我这个儿子。”于是给他起名叫西缅(就是“听见”的意思)。34她又怀孕生子,起名叫利未(就是“联合”的意思),说:“我给丈夫生了三个儿子,他必与我联合。”35她又怀孕生子,说:“这回我要赞美耶和华。”因此给他起名叫犹大(就是“赞美”的意思)。这才停了生育。

30:1拉结见自己不给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死了。”2雅各向拉结生气,说:“叫你不生育的是 神,我岂能代替他作主呢?”3拉结说:“有我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因她也得孩子(“得孩子”原文作“被建立”)。”4拉结就把她的使女辟拉给丈夫为妾,雅各便与她同房,5辟拉就怀孕给雅各生了一个儿子。6拉结说:“ 神伸了我的冤,也听了我的声音,赐我一个儿子。”因此给他起名叫但(就是“伸冤”的意思)。7拉结的使女辟拉又怀孕,给雅各生了第二个儿子。8拉结说:“我与我姐姐大大相争,并且得胜。”于是给他起名叫拿弗他利(就是“相争”的意思)。9利亚见自己停了生育,就把使女悉帕给雅各为妾。10利亚的使女悉帕给雅各生了一个儿子。11利亚说:“万幸!”于是给他起名叫迦得(就是“万幸”的意思)。12利亚的使女悉帕又给雅各生了第二个儿子。13利亚说:“我有福啊,众女子都要称我是有福的。”于是给他起名叫亚设(就是“有福”的意思)。14割麦子的时候,流便往田里去寻见风茄,拿来给他母亲利亚。拉结对利亚说:“请你把你儿子的风茄给我些。”15利亚说:“你夺了我的丈夫还算小事吗?你又要夺我儿子的风茄吗?”拉结说:“为你儿子的风茄,今夜他可以与你同寝。”16到了晚上,雅各从田里回来,利亚出来迎接他,说:“你要与我同寝,因为我实在用我儿子的风茄把你雇下了。”那一夜雅各就与她同寝。17 神应允了利亚,她就怀孕,给雅各生了第五个儿子。18利亚说:“ 神给了我价值,因为我把使女给了我丈夫。”于是给他起名叫以萨迦(就是“价值”的意思)。19利亚又怀孕,给雅各生了第六个儿子。20利亚说:“ 神赐我厚赏,我丈夫必与我同住,因我给他生了六个儿子。”于是给他起名叫西布伦(就是“同住”的意思)。21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给她起名叫底拿。22 神顾念拉结,应允了她,使她能生育。23拉结怀孕生子,说:“ 神除去了我的羞耻。”24就给他起名叫约瑟(就是“增添”的意思),意思说:“愿耶和华再增添我一个儿子。”

证道提要

证道提要

Sermon abstract

有一首歌叫《像我这样的人》,作者是青年歌手毛不易。歌词里说: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像我这样聪明的人,早就告别了单纯;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像我这样孤单的人,像我这样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像我这样莫名其妙的人,会不会有人心疼。

歌词配合动听的音乐所渲染的情绪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这是因为其恰到好处的反应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我们活在一个不断强调“自我表达和认同”的时代,文化、媒体、教育乃至职场、社交平台都在向我们宣教:你就是你,要忠于内心、活出自我,不要被他人定义,而别人需要接受这样一个的我才是爱我。

在许多的影视、音乐和媒体中,我们经常会听见这些熟悉的句式:“跟随你的内心。” “追逐你的梦想。” “无论别人怎么说,你都要忠于自己。”这些听起来振奋人心的口号背后,是一整套自我身份认同的世界观:我的身份是一种来自内在、完全由个人直觉和欲望所定义的东西。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在古代近东、传统中国,还是旧约以色列人的世界观中,一个人的身份往往与外在结构密切相关:你是谁?答案可能是“我是某人的儿子”,“我是某个民族的一员”,“我是上帝的子民”。但如今,主流文化告诉我们:你是谁?你必须自己决定。你不能依赖任何人来告诉你答案。你唯一需要的认同,是你自己的。

我们甚至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地步:今天的问题不再是,“怎么会有人说自己是一个被困在男人身体里的女人?”而是,“怎么竟然还有人质疑‘她’说自己是一个被困在男人身体里的女人?”我的身份由我的感受来定义,跟随自己的心。任何想要提醒人,人是有限、有罪、有真理需要遵守的受造者,都是对我的否定和冒犯。

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主张自己,人人争取认同”的世界。你越想活出自己,越怕别人不理解你;你越想被爱,越发现没人真正看见你;你越强调“我是谁”,却越不知道“我是谁”。于是,那句歌词又回来了:“像我这样的人,会不会有人心疼?”

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对吗?但我们的自我认同更稳固了吗?表面上,我们自由了,但其实每个人都更孤独了。心理学研究显示,如今的年轻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焦虑、更抑郁、更容易陷入身份混乱与情感崩溃。虽然造成心理健康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但很难否认:当“自我”变成唯一的价值来源,当我们不断被鼓励向内寻找意义、向外表达价值,而又无法获得稳定回应时,人的内在会变得异常脆弱。

所以我们拼命问:“我还要怎样?”

我还要更好一点?瘦一点?成熟一点?有能力一点?属灵一点——我才配得被看见、被接纳、被爱吗?

在圣经中,也有一段叙事讲述了几个人物,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寻找对自己身份的肯定。有人靠美貌、有人靠生育、有人靠努力寻找一个答案:还要怎样,我才能被爱?而圣经给了他们,也给读者们一个令人以外的答案。

【主旨】当人为了被爱不断证明自己时,神的爱却主动临到那些不被看见的人。

  • 利亚——还要怎样,才能被看见?
  • 拉结——还要怎样,才能被顾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