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得胜死亡的基督(约翰福音20:11-18)

释经讲道:《约翰福音》
释经讲道:《约翰福音》
19:得胜死亡的基督(约翰福音20:11-18)
/

11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哭的时候,低头往坟墓里看,12就见两个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13天使对她说:“妇人,你为什么哭?”她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14说了这话,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15耶稣问她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马利亚以为是看园的,就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16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17耶稣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 神,也是你们的 神。”18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

证道提要

证道提要

Sermon abstract

我小时候,是在一条老弄堂里长大的。那种老弄堂,和你今天去景德镇御窑厂博物馆看到的那些很像——巷子窄,拐角多,左一条、右一条。虽然弄堂错综复杂,但你如果从高空俯瞰,会发现它们像八爪鱼一样蔓延出去。而这些弄堂中间的交汇点是什么呢?一般来说,都是一口井。那就是过去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

我家离这口井,就几步之遥。有了自来水后,井不怎么用了,成为了邻里之间的社交场所。很热闹对吧?除此之外,井还是许多人选择自缢的地方。在我印象中,大人们从井里救起来的就不少,而发现得晚的,就更多了。你知道我一年里最恐惧的节期是什么时候?就是清明节。

每到清明节,我们通常大门紧闭,井边是另一种“热闹”。那些在井里结束生命的后人,在清明节,要到井边来祭拜,他们一家家穿着一种奇怪的白色着装、奏着哀乐都要从我家门口经过,我那个时候只要听见那种哀乐,就会躲进家里,耳朵捂上。因此,死亡对我来说,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是我生活的弄堂里,真实存在的阴影。它有声音、有颜色、有味道,它是我童年某些夜晚无法入眠的原因。

清明节,作为一个集体性的记念日子,恰恰触碰到了我们文华深处对于生离死别的共同情感。我们在座的每各位,可能都曾直面过死亡带来的沉重。有些是亲人的离去,有些是意外的消息,有些则是在深夜里,一个人默默想起,“人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规避谈死亡,但我们又不可能不经历死亡。我们试着“看开一点”,试着“想通一点”,但当死亡真的靠近,我们还是会害怕、困惑、迷茫。

这就是为什么,清明节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一个传统节日。它唤起我们心里那个最深的叹息:难道生命的终点,就是这样了吗?

而恰恰就在这个时节的前后,还有一个节日悄悄到来,那就是复活节。一个听起来好像很“洋”的节日,却带来一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如果死亡不是终点呢?复活节带来一个截然不同的信息,清明节是纪念坟墓中故人的节日;而复活节,是一个关于“空坟墓”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段圣经,就是从一场哀伤的清晨开始的。那天,有人走进了一个象征终结的地方——一座坟墓,却在那里遇见了完全不同的结局。这不只是两千年前发生的故事,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

  • 复活让我们的悲伤不再是绝望,而是盼望的入口
  • 复活让我们与神的关系,从隔绝走向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