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福音之外的审判(罗马书3:9-20)

释经讲道:《罗马书》
释经讲道:《罗马书》
7.福音之外的审判(罗马书3:9-20)
/

⁹⁠这却怎么样呢?我们比他们强吗?决不是的!因我们已经证明:犹太人和希腊人都在罪恶之下。 ¹⁰⁠就如经上所记:

  “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¹¹⁠没有明白的,
  没有寻求神的;

¹²⁠都是偏离正路,
  一同变为无用。
  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

¹³⁠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
  他们用舌头弄诡诈,
  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

¹⁴⁠满口是咒骂苦毒;

¹⁵⁠杀人流血,
  他们的脚飞跑,

¹⁶⁠所经过的路,
  便行残害暴虐的事;

¹⁷⁠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

¹⁸⁠他们眼中不怕神。”

¹⁹⁠我们晓得律法上的话,都是对律法以下之人说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 ²⁰⁠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证道提要

证道提要

Sermon abstract

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今天我们教会里面来了一位慕道友,他衣着得体、彬彬有礼,进来后跟大家打成一片,唱诗的时候很投入,听道的时候还作笔记,聚会结束后还主动留下来帮助收拾场地。

 

如果还有一个慕道友,说话直来直去,身上还带着二手烟味,讲道时不专心,聚会时打盹儿。请问你会更愿意哪一个留下来?我过去听过许多人会暗地里评估:前面这个人真的很不错,应该离信主不远了;后面这个人很糟糕,心很硬,很难信的。

 

一个已故的布道家艾恩赛德(Ironside)曾在书中讲过自己的传福音经验。他说,有很多人当你问他:“你得救了吗?” 他会回答:“我不敢说我得救了,但我希望我得救。”

 

如果你再问:“那你知道自己是一个罪人吗?” 对方通常会笑着说:“当然知道啦,大家都是罪人嘛。”听起来很谦卑,对不对?可艾恩赛德会接着追问一句:“那你自己,是一个罪人吗?”这时对方往往就犹豫了:“嗯……我想我是吧。不过我不是那种坏人,我一直努力做个好人。”

 

艾恩赛德后来写道,这种人很难明白福音。所谓“好罪人”,就像“诚实的骗子”和“正直的小偷”一样——他们还没准备好承认自己是败坏、不配、该下地狱的罪人,是那种真正需要恩典的人。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这样想:“我当然不完美,也会犯错,但我不是杀人犯、恐怖分子或诈骗犯。我是个体面人。所以,是的,我是个罪人,但我是个‘好’罪人。”

 

所以在教会里,我们也常犯同样的错误。看到一个人有文化、有礼貌、婚姻稳定,我们说:“他离信主不远了。”好像福音只是来给“好人”锦上添花的。可一旦有人生活方式与我们不同,说话不够“属灵”、行为不够体面,我们心里就下定论:“他心很硬。”

 

但是,在福音里其实恰恰相反。“好罪人”比“坏罪人”更难得救。因为好罪人还有面子可保留,仍以为自己能靠着修养、努力、礼貌、善行赢得神的好感;坏罪人却早已没了面子,知道自己一无所有,只能俯伏在恩典之下。

 

保罗设身处地的理解这种想法。因为他自己曾是那个“好罪人”——一个热心、守律法、无可指摘的法利赛人。他以为自己在服事神,其实是在逼迫基督;他以为自己义行无亏,其实是在抵挡恩典。正因为他经历过这种自欺,所以他才最清楚:罪的根源,不在行为的下限,而在心的骄傲。当他被福音光照后,他如何描述自己?是“好罪人”吗?不,是“罪人中的罪魁”。

 

我们今天要来到罗马书3章,当保罗进入整段收尾时,他不再区分好人与坏人,而是揭穿整个人类的伪装。他引用多处旧约经文,就像一连串控诉的证据,向所有人宣告:无论你是道德人、宗教人、还是异教人;无论你熟读律法、还是完全无知——在神面前,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主旨】保罗接连引用多处旧约经文,就是为了让那些自称相信圣经的犹太人明白:这不是他凭空编出来的。他像机关枪般密集引用经文,就是要表明:

既然所有人都在罪中,那么所有人都需要福音——这个关于神为罪人预备了一位救主的好消息。

 

一、没有人能置身罪外(9节)

 

二、没有一处能逃过罪的渗透(10-18节)

  1. 第一层:思想被罪污染(10-11节)

  2. 第二层:意志被罪扭曲(12节)

  3. 第三层:言语被罪污染(13-14节)

  4. 第四层:行为被罪支配 (15-16节)

 

三、没有一个人能靠律法称义(19-2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