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我的弟兄姊妹知道,我目前正处于创业阶段,说好听点叫“创业”,说不好听点叫“散装就业”。所以,当陈长老拿出这本书要送给大家时,我并没有举手,原因很简单:让一个“社保自缴”的人,给还在工作岗位坚守的各位分享“工作的意义”的读书感悟,在我看来是一件十分讽刺的事情。可当第二次、第三次还没有人愿意接纳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又感觉,这本书貌似就是为我准备的。因为我相信上帝此时了解我内心的彷徨与挣扎。读完后,我更加坚信,上帝是在用他的方式向我传达他对我的关心、呵护以及引领。
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悟。
五月的一天,我们一家去宝山的花卉市场,为新家臻选一盆绿植。当我们一路走一路逛的时候,北北突然跑到我面前,问了我一个问题:“爸爸,我长大以后能当一个园丁吗?”我很奇怪他为什么会这么问,北北的回答让我十分意外:“因为我觉得园丁是个很好的工作啊,当园丁可以照顾花花草草,我喜欢花花草草。”那一刻,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柔软而有力的东西撞了一下。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否还能回忆起小时候经历过的灵魂拷问:“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我不知道在座各位的同学当时都怀着怎样的凌云壮志,反正我身边的同学都是清一色的:科学家、宇航员、大老板等等。我印象中好像还有一位要当美国总统,我倒是很希望他的愿望能够实现。然而,鲜有声音会说:“我想做园丁,我想当农民,我想做清洁工。”这些工作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默默地推到了价值的洼地。
我们从小就被一套隐形的职业等级秩序所塑造,工作不知不觉被贴上了三六九等的标签。价值的高低,似乎与西装革履的办公室、光鲜亮丽的头衔以及能够撬动多少财富挂钩。然而,凯勒牧师在书中阐明:工作本质是上帝赐予人类神圣呼召的一部分,它是上帝邀请人参与他进行的创造和护理世界的行动。创世之初,上帝在伊甸园中使各样的树从地上长出,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实物。他赋予亚当的第一份工作是“修理看守”这个园子,see?人类最初的身份,竟是上帝亲自设立的“园丁”。而我的孩子对泥土、对生命的天然亲近与向往,不正是对这份最原始、最神圣呼召的回应吗?在上帝的国度里,任何一份与他同工、服务邻舍、维护世界的工作,其本质在上帝眼里都是美好而有意义的。
只可惜,现代人类对这份原本的美好已经麻木不仁。
凯勒牧师的笔锋并未止步于这份美好职业蓝图的勾勒,他如同一位经验老到的心灵外科医生,精准地剖开了现代职场光鲜外表下的病灶,即:工作如何异化成我们膜拜的新偶像。
书中,凯勒牧师指出,我们将工作视为“自我价值和身份的主要来源”。当我们在其中疯狂地“寻求个人成功、权利和荣耀时”,工作就悄然从神圣的呼召堕落成为沉重的枷锁。我们往往会用“真没劲,一眼到头”等词语来为我们为之筋疲力尽的工作盖棺定论。为什么会这样?凯勒牧师点明:我们工作不只为了谋生;我们工作是试图为自己谋取一种价值感、一种保障和尊贵感。我们追逐的,早已偏离了工作本身的目的:服务、创造以及护理。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工作成为你终极意义的来源和目的,它就开始毁灭你,而不是成就你。我们被“工作背后的工作”所奴役,那份工作不再是为了服务客户、培育生命、创造价值,而是为了获取那个能证明“我很重要”的头衔,为了赢得同事羡慕或者上司认可的眼光,为了积累那个代表成功的银行数字。
我们把事业当成救主,我们指望它能带给我们唯有上帝才能赐予的终极满足和保障,而这正是现代职场人普遍焦虑、倦怠甚至迷失的根源所在。我们成了自己建造的巴别塔的奴隶,在虚晃的攀登中耗尽心力,却忘了脚下那片可以耕耘、带来真实生命的土地。
如今,那盆不起眼的小花就在我新家的展示柜上。每次我过去给它浇水、调整朝向,看它在阳光下努力伸展的样子,我内心总会不自觉地去思考,当初在伊甸园里,上帝所赋予我们那个“园丁”身份的最原始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可能是上帝希望我们在他所托付给我们的一方园地里,尽心、尽性、尽意地耕耘、照料和守望吧。
凯勒牧师多次在书中提醒我们要回归工作的本质:无论你做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做。
现在,当我坐在电脑前去构思、撰写、更新我的自媒体内容时,我会在心中默祷:“主啊,愿这出于我的手、我的心的劳作,是你所喜悦的。”在我点击发布键的那一刻,我便不再被这个世界“流量为王”的枷锁所裹挟。因为我知道,我所耕作的,是他广阔花园里的一小块园地。结果如何,已然交托;过程本身,便是敬拜。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
最后以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并分享给大家,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安慰:“上帝关心我所做的一切,并愿意聆听我的祷告。”
与众弟兄姊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