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LCJ弟兄读书分享:风闻有你

各位弟兄姐妹,主内平安,下面是我的分享

风闻有你这本书是我来到西南浸信会后得到的第一本有关属灵的书籍,当时的我正经历着信仰的荒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以及安慰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拜读另外一本著作,并试图借助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经历以及内心的感悟,来获取面对生活的勇气,书名是:我与地坛,作者是史铁生,两本书都读完后,我发现,有着相同经历的两个人,比如:二人都是残疾作家,都是50年左右生人,一个在19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导致颈部以下瘫痪,一个在21岁的时候因病开始了轮椅生涯,二人都在书中描绘了残疾后的心路历程,二人都在试图突破身体的局限,力图通过文字在精神层面重构生命的意义,然而最终输出的观点略有相似却又本质不同,以下是我读完两本书后的一些个人感悟:

首先,这两本书都提到了一个人一生当中都无法躲避的问题:苦难

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我很喜欢其中的一个散文篇章,叫做好运设计,史铁生在这篇文章中以一个更高的视角(我不能说是上帝视角)来看待苦难的意义:今生遗憾太多,不妨给来生预设程序,比如:降生书香门第,7岁遇见青梅竹马,18岁金榜题名,婚姻事业等等,总之一切都是完美的存在,可当我把人生设计到极致的时候,却发现依然有遗憾存在:即没有苦难的衬底,欢愉只是苍白的剪纸,显得廉价,在史老师的笔下,苦难是生命中不可剥离的胎记,人类作为有限的存在,注定要面对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永恒命题。在地坛的暮色中,他参透的是:残缺即完整的辩证哲学。

在风闻有你的第7章:苦难让我们心意更新中,琼妮如此讲述她的感悟,若非上帝利用苦难吸引我们的注意,很多人根本不会想到他,当我们沉迷在享乐的时候,上帝会对我们耳语,当我们良心发现,上帝会对我们讲话,当我们陷入痛苦,上帝会对我们疾呼,痛苦是上帝的扬声器,用来唤醒这个昏聩的世界。假如没有苦难,我们就会安逸的度过一生,难得闪念想到上帝或者永恒的结局并一直抵达哪里,所以上帝才会仁慈的将苦难摆在我们面前,作为去地狱途中的路障,我们结合她当时的处境来解读这段话,琼妮在无法自由行动之后,她转向基督,并开始迫切的思念天堂,她意识到获得永恒的快乐的唯一希望在哪里,然后没多久,有一次朋友到她家聚会,大家弹琴唱歌说笑,琼妮坐在沙发上乐在其中,当她的朋友问她感觉如何时,琼妮思考后是这么回答的:我坐在这里大概45分钟,假如我行动自由,我就会轻易的忘掉上帝。是的,我也是这样,在一天的时间当中,我奉献给上帝的时间屈指可数。琼妮在后文中提到,上帝将或轻或重的苦难带进基督徒的生命时,他是在迫使你对一直在回避的难题进行抉择,你是打算继续同处两个世界,即顺服基督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并存呢?还是弃绝罪,在试炼中感恩,去效法基督呢?上帝给了我们苦难,同时也给了我们选择权,但是他曾明确的告诉我们: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在书中,琼妮将苦难视为上帝撰写的剧本,瘫痪并不是意外事故,而是神圣计划的关键情节,当琼妮用嘴衔笔画下第一朵玫瑰时,笔杆磨破的献血滴在画布上,她形容:这是圣灵用我的血在签署救赎契约,这是什么样的信心才能说出的话,她曾坦言:若非瘫痪,我永远学不会用嘴绘画,也不会触摸到神的应许

在两部著作中都提到,苦难是自始至终存在的,这个在创世纪就已经给出结论,自从人类始祖亚当违背上帝的命令开始,世界就陷入了咒诅,苦难在此被视为人类违背上帝的必然结果:不是上帝创造了苦难,而是人的罪扭曲了世界原本的和谐

也许我们会问,上帝是良善的,为何他不能移除苦难呢?申命记30:19节说:人类在被造时有选择善恶的自由,如果上帝强行消除苦难,等于剥夺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将人降格为傀儡,这也违背了上帝的意愿

那么,苦难的意义是什么?

在风闻有你这本书中,琼妮列举了苦难的7个意义

  1. 我们处境相同,这里指的是:一个基督徒想要切实的帮助其他基督徒,不必总要与他们经历一模一样的苦难,这是因为上帝临到每个人的恩典,是完全一样的,够一个瘫痪的人用,也够一个没能入选棒球队的小男孩用
  2. 苦难让我们彼此建造
  3. 苦难让我们荣耀上帝
  4. 苦难让软弱者刚强
  5. 苦难让上帝彰显达能
  6. 孤独的苦难旅程
  7. 苦难让我们心意更新,

我相信以上这些观点,在座的弟兄姐妹一定会有比我要深刻的认识,这里,我借用第7章文末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当上帝有意锻炼一个人,磨炼一个人,锤炼一个人,当上帝有意造就一个人,去扮演最尊贵的角色,当他怀着深切的渴望,欲塑造一个大无畏的人,一个令世界惊叹的人,且看他怎样做,看他怎样行,他将谁完善,毫不留情,他将谁庄严的拣选,他怎样千锤百炼,发强力极大改造,将泥土塑成贵重的器皿,唯有上帝能够明了,人却撕心裂肺的呼求,又高举双手苦苦哀嚎,但上帝砌筑绝不摧毁,他动工是为了人的益处,他怎样利用选中的人,以强力大能去激发,凭一举一动去引导,使人显出他的荣耀,他的作为他知道!

此刻在回望两本书,两本书如同苦难长河上的两座桥,我与地坛是座拱桥,在弧线的顶点让残缺与完整达成瞬间的平衡,而风闻有你则是座吊桥,所有的称重都系于彼岸的锚桩,史铁生和琼妮都将苦难作为精神觉醒的契机,并不断地探索救赎,史铁生的救赎在于向内的精神突围,琼妮的救赎则始终指向上帝,史铁生视苦难为存在的本质属性,琼妮则将苦难阐述为属灵的战场,史铁生将轮椅变成沉思的王座,琼妮则将其视为通向天国的战车,史铁生将地坛废墟转化为存在主义道场,当轮椅碾过明代方砖,碾碎的不仅是落叶,更是对完美主义的执念,而琼妮的轮椅轨迹则划出一道基督灵修的地图,从医院病床到画架的3米距离,被修饰为从各各他到以马忤斯的朝圣路,史铁生的答案悬浮在过程中,将生命的意义锚定在即时性的审美体验,而琼妮的答案则指向确定性的终局:当我完成最后一笔,看见天堂画廊已为我预留了展位,

基督在十字架上承受终极痛苦表明,上帝并非冷眼旁观苦难,也非苦难的始作俑者,而是亲自进入苦难,成为苦难最深的承受者,并将其转化成为救赎的通道,他有资格对我们说:你们经历的苦难我能感同身受!

弟兄姐妹们,你们现在是否在经历或大或小的苦难?如果是,请不要担忧,更不要害怕,如何正确的面对苦难,琼妮在书中也给了我们答案,

  1. 信靠和顺服
  2. 不要比较,要分享
  3. 忍耐等候

这里,我仅用第二条来分享我的感悟,琼妮用的例子是约翰福音21章使徒彼得和约翰的故事,耶稣告诉彼得在未来的岁月里,他将受逼迫殉教而死,却对约翰的前途只字未提,彼彼得按捺不住心绪,便问耶稣,约翰怎么样呢?他将来如何?耶稣的回是这样:我若要约翰等我到我再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只要保守你的心,敬虔度日就好了,所以不要抱怨,跟从我吧!这句话听上去刺耳,但是耶稣严厉是对的,因为,第一,比较带来的自怜,会放大自己的悲哀,即无益于上帝么有无益于任何人,第二,比较实则是对上帝计划的质疑,我们不清楚别人受过多少苦,有哪些罪要清除,要在生命中铸就哪种品格,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但是上帝却无所不知

关于分享,琼妮书中是这么说的:千万不要在受苦的时候独处,上帝也不希望我们独自肩负苦难的重担,他说: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他起来,这人就有祸了。上帝在教会中安排了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我们若要满足最深层的需求,就必须与他们广泛交流,琼妮认为,与主内的弟兄姐妹分享,是她所知的回应苦难的最佳方式!

最后,我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今天分享的结束:实际上,他的苦难与怜悯同行,他不是让我们为了受苦而受苦,而是为了让我们通过受苦而生发出他的品格来。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