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谁能供应我们的需要(约翰福音6:1-15)

释经讲道:《约翰福音》
释经讲道:《约翰福音》
14.谁能供应我们的需要(约翰福音6:1-15)
/

1这事以后,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亚海。2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他。3耶稣上了山,和门徒一同坐在那里。4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5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6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7腓力回答说:“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8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9“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10耶稣说:“你们叫众人坐下。”原来那地方的草多,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11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12他们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13他们便将那五个大麦饼的零碎,就是众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14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15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证道提要

证道提要

Sermon abstract

前不久,我在一家便利店里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站在货架旁,眼巴巴地盯着巧克力棒,伸手想要拿,却被妈妈拒绝了。孩子立刻开始哭闹,滚倒在地上,一边嚎啕大哭,一边用尽全力表达自己的委屈。妈妈显然有些尴尬,几次严厉地喝止,可孩子根本不买账。然后,我看到妈妈迅速掏出手机,打开抖音,把屏幕递给孩子——几秒钟前还哭得歇斯底里的小家伙,瞬间破涕为笑,安静地盯着屏幕,好像刚才的情绪风暴从未发生过一样。

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会想,这算什么解决办法呢?这孩子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还是只是用短暂的娱乐,掩盖了他更深层的渴望?但如果我们诚实一点,会不会发现,我们自己也经常是那个孩子?

我们小时候,或许是用糖果代替拥抱,用玩具换取陪伴;而长大后,我们换了一种方式——用娱乐填补空虚,用囤积驱散不安,用忙碌掩盖迷茫。甚至在信仰中,我们也习惯了这样的一种模式:我们来到神的面前,不是为了认识祂,而是为了从祂那里“得到”些什么。

我们是否有时也把神当作一个自动贩卖机:投下祷告的硬币,期待神立刻调出包装精美的祝福。

我们渴望属灵的生命,却也怀揣现实的焦虑。我们来到教会,既想聆听生命的真道,又希望信仰能解决现实的难题;我们跪下祷告,既渴望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又期待神能帮我们化解生活的困境;我们读经默想,既渴慕认识基督,又希望找到一份清晰的人生指南。

这一切本身没有错。我们确实有现实的需要,也无法回避生活的压力。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已经让焦虑主导了信仰?我们是否已经让现实的难题,压倒了我们对神的真正渴慕?我们是否已经不自觉地,把神降格为一位“临时的供应商”,把基督矮化成“生活的助手”?

让我举一些例子:事实上,我们今天享受着祖辈们难以想象的物质丰盛,住在古人难以想象的豪宅里,却常常感到焦虑、空虚和不满足。我们享有前所未有的医疗技术,却对健康、养生、保养有着前所未有的高期待;我们的微信里有五千多个“朋友”,却在深夜里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

这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悖论:外在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内心的饥渴却比以往更加深沉。

今天的经文,正是耶稣在众人期待与错误认知的张力中,展现了信仰的真正核心。

【主旨】祂来不是要成为我们生活困境的解决者,而是要成为我们生命的粮。

  • 情节
  • 教训和应用
    • 耶稣要的是信心,而不是计算
    • 是邀请耶稣还是强逼耶稣?
    • 耶稣更看重我们的永恒的益处,而不是短暂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