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事以后,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3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动,4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5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6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7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8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9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10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犹太人对那医好的人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11他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12他们问他说:“对你说‘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13那医好的人不知道是谁,因为那里的人多,耶稣已经躲开了。14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15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16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因为他在安息日作了这事。17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证道提要
证道提要
Sermon abstract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觉得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现状,尤其是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很多人习惯性地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克服。”这种观念深植于我们的文化中。社会常常强调自我努力和自我完善。我们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才能迎来成功,无论是在事业上、健康上,还是家庭与人际关系中,付出的努力似乎总能换来回报。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世界的运行规则是:付出多少,收获就有多少。
这个规则符合自然规律,这本身没有错。然而,当这种思维模式带入到我们的信仰生活中时,问题就开始变得复杂。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天助自助者”这种思维套用到与上帝的关系上。我们相信,只有当我们足够努力、足够虔诚、足够有信心时,神才会向我们显现,赐予我们帮助和医治。
这看似合乎情理的想法,却也隐藏着一个深刻的误解。我们容易把神的恩典和祝福当作某种“交易”,认为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信心,才能换来神的青睐和帮助。但如果我告诉你,神的恩典恰恰是与我们的努力无关,甚至是在我们完全无能为力时,祂才会伸出援手,你会怎么看呢?
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当我们将神的恩典与我们的努力、信心挂钩时,圣经却常常提醒我们,神的作为并不受我们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事实上,神的恩典往往是在我们无法自助、甚至不愿帮助自己的时候,才真正临到我们。
试想,如果神只会帮助那些努力不懈、信心坚定的人,那么我们这些不够努力、不够虔诚、甚至在信仰上挣扎的人,是否就永远无法体验祂的拯救和同在了??如果我们把“只要努力、只要有信心”作为获得神青睐的前提,那我们是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与神的恩典渐行渐远?如果一个人满有信心地认为自己“足够好”,那是不是也意味着,其实我们并不那么需要一个拯救者和上帝介入的帮助。那么我们做到足够好的意义又是什么?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经文正是要挑战这种惯性思维。通过耶稣的医治,我们看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神的恩典并不依赖于我们的努力和信心。相反,神的恩典是基于祂的主权与无条件的爱,而非我们所能做出的任何行为或表现。这段经文将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信仰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得救与医治,究竟是因为我们足够好,还是因为神足够好?
主旨:自以为足够好的人,与救恩隔绝。耶稣寻找的是谦卑、无助的罪人。
- 一、恩典临到完全无能为力的人 vv.1-9
- 二、自以为足够好的人与救恩隔绝 vv.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