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从上头来的见证(约翰福音3:22-36)

释经讲道:《约翰福音》
释经讲道:《约翰福音》
07.从上头来的见证(约翰福音3:22-36)
/

22这事以后,耶稣和门徒到了犹太地,在那里居住,施洗。 23约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为那里水多,众人都去受洗。24那时约翰还没有下在监里。25约翰的门徒和一个犹太人辩论洁净的礼, 26就来见约翰,说:“拉比,从前同你在约旦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 27约翰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 28我曾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们自己可以给我作见证。 29娶新妇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 30他必兴旺,我必衰微。”31“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从地上来的是属乎地,他所说的也是属乎地。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 32他将所见所闻的见证出来,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 33那领受他见证的,就印上印,证明 神是真的。 34 神所差来的就说 神的话,因为 神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 35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 36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原文作“不得见永生”), 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

证道提要

证道提要

Sermon abstract

最近,我在上班的路上听了一期播客节目,主题是探讨现代社交媒体如何重塑青少年一个与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其中的观点仍然让我深受触动:社交网络给了每一个人一只麦克风,让每个人都成为世界的中心。社交应用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实现目标的平台,却也在悄然放大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追逐我的目标、我的成功,追逐我的荣耀被关注,我的需求被满足——这些看似应当的事情,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放大、被定义为人生的首要任务。

你们有没有留意到,最近常常被人们使用的一个词,叫做“情绪价值”。 这个近些年来被广泛谈论的概念,已经成为人际关系的一种隐性货币。我们希望身边的人能够懂得我们的情绪,在我们低落时陪伴支持,在我们喜悦时与我们共舞。这些本来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它似乎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新标尺:一个人是否理解我、是否回应我的感受,成了评估对方在关系中表现的重要依据。我们用情绪价值来定义别人,也用它来评估自己的重要性。

然而,对情绪价值的渴望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的问题:我们都希望被“看见”。我们希望自己是那个被注意的人,是朋友的焦点、同事的依靠、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之星”。我们希望别人通过我们的情绪输出,给予我们他们的时间、精力和关怀。实际上,这正是人类对自我荣耀的另一种形式的追逐。

但问题在于,这种追逐荣耀的方式,真的能满足我们吗?

许多人在婚姻中抱怨另一半“情绪价值不足”,认为对方没有足够的共情能力;职场中,员工可能觉得领导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一个没有得到及时回复的消息,都可能成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在教会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其他人没有看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感到失落、甚至愤怒——为什么他们看不到我的付出?为什么我的情绪对他们无足轻重?

或许,这种对荣耀的渴望,正是现代社会集体焦虑的根源之一。这种对荣耀和关注的渴望,实际上把我们绑架在了别人的评价和反应上。我们成了荣耀的“乞丐”,不停地向外界索取,却从未感到真正的满足。这也是社会学在近几年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表现型个人主义:用来描述一种以个人自我表达和实现为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主义文化模式。

今天的经文,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在这段叙事中,施洗约翰面对一场类似的挑战:他的门徒眼看着更多人开始追随耶稣,感到不满和嫉妒。他们想知道:约翰,你不在意自己的荣耀被别人夺走吗?面对这种竞争,施洗约翰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地颠覆了我们对荣耀与满足的认知。

今天的经文要告诉我们的是:基督来不是满足我们的个人需要,而是满足我们与神和好的最大的需要。

我会从三个方面来分享这段经文:

荣耀的陷阱:从嫉妒到迷失 vv.22-26

基督才是我们的喜乐和满足 vv.27-30

基督满足我们最大的需要 vv.31-36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