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光明的子女(以弗所书5:3-14)

释经讲道:《以弗所书》
释经讲道:《以弗所书》
10.光明的子女(弗5.3-14)
/

3至于淫乱,并一切污秽,或是贪婪,在你们中间连提都不可,方合圣徒的体统。 4淫词,妄语,和戏笑的话,都不相宜,总要说感谢的话。 5因为你们确实的知道,无论是淫乱的,是污秽的,是有贪心的,在基督和神的国里,都是无分的。有贪心的,就与拜偶像的一样。 6不要被人虚浮的话欺哄。因这些事,神的忿怒必临到那悖逆之子。 7所以你们不要与他们同伙。 8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 9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 10总要察验何为主所喜悦的事。 11那暗昧无益的事,不要与人同行,倒要责备行这事的人 12因为他们暗中所行的,就是提起来,也是可耻的。 13凡事受了责备,就被光显明出来。因为一切能显明的,就是光。 14所以主说,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

证道提要

证道提要

Sermon abstract

我想先请大家翻开手中的圣经,在以弗所书的5章,让我先为大家来读5:1-2节。

4-5章经文很像我们熟悉的三明治文本,5:1-2节是三明治的中心,它既是对前面经文的总结,也是对接下来一段经文的引言。我们上一次的经文,停留在保罗所说的一个伟大事实中:我们都是“神蒙慈爱的儿女”,之所以我们拥有这样的身份,是因为神不可言喻、毫无条件的爱倾倒在我们身上。祂爱我们的方式,是“基督为我们舍弃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基督作为祭物的描述,把我们带回到旧约圣殿的献祭场景当中。每当牲畜被宰杀,人人都按手在牲畜身上,这样他们的罪被转移到牲畜身上,牲畜随后被宰杀以及焚烧在祭坛上。福音朋友可能会说,听起来太血腥了,这就是我拒绝圣经和基督教的原因。

有一位美国牧师如此表达对今天教会的担忧,他说:在美国,大多数基督新教的牧师都不相信耶稣是为了代替我们的罪而受死。大多数基督新教的牧师都不相信神必须杀死那作为赎价的耶稣基督。他们讨厌听到一位杀人流血的神的概念。他们也讨厌听到自己是如此罪恶的概念。他们相信耶稣基督受死,只是一种表示祂对我们的爱的方式。(把基督的死描述为一种暴力美学,跟虚构的英雄故事壮烈牺牲差不多。这真的是爱吗?)

我以前在加拉太书的讲道里说过这个故事:想象你的房子失火,但你所有的家人都已经逃出来,我却对你说:看我多爱你!然后冲进屋子里被火烧死。你大概会想:这样浪费生命真是悲惨有没有意义。但现在,想想你的房子失火,而你还有一个孩子在里面,我对你说:看我有多爱你!然后冲进火场,救出你的孩子,但自己命丧火海。你会想:看哪!那人对我们的爱何等深。

我们之所以认为祭坛上祭物的血腥,是因为我们依然在避重就行地美化我们的罪恶,以为我们并没有那么糟糕,可以自己救自己。而除非我们意识到,我的罪远比祭坛上的血腥更为沉重,就不能明白十字架上的爱有多么深。神牺牲自己的儿子在十字架的祭坛之上,用最血腥、最残忍的方式向世人宣告:我们的罪的邪恶程度,若非神的儿子亲自赴上代价,就没有任何其他的方式可以挽回神对我们的愤怒。

钟马田牧师在半个世纪之前就说:教会之所以沦落到今天的光景,是因为教会剔除了圣经对于十字架的死的教义,而把基督的死形容成某种模糊的爱的表现。于是教会为他感到难过,甚至流出同情之泪。但耶稣曾对耶路撒冷的妇女们说: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他说,不要为我伤心,我正是为此而来。

什么叫做基督为我们成为了馨香的供物呢?保罗的意思是,在基督以外,没有一个义人,你以为自己在周围人中还算安分守己、表现不错。其实在圣洁的神眼里,都只不过是垃圾分类(不过是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区别),都散发着腐臭气味。基督作为我们馨香的供物,意味着如果我们在基督的救赎里,我们就披戴了基督。而当神再看我们时,祂所看到的一切、所闻到的一切、所尝到的一切,不再是腐臭,而是美好和馨香。因为耶稣已经为我们满足了神一切的需求,当祂看着你、凝视着你的时候,你不再有罪恶中的羞耻,也没有任何的污秽,闻到的是基督馨香之气,看到的是神蒙爱的儿女。

前面说到,这两节经文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下一段经文的引言。3节有一个转折词“至于”,原文是“但是”。读者立刻感受到保罗正在转移到另一个严肃的话题,原本探讨的主题突然从思想基督自我牺牲的爱,转移到奸淫和猥亵这些变态的爱上。保罗知道以弗所人身处一个纸醉金迷的都市以及异教崇拜的环境中,在提醒他们蒙爱的身份之后,他再一次给读者严肃的警告。

让我们一起来读今天的经文。请大家翻到你手中的圣经,在以弗所书5:3-21,公版和合本圣经旧约的 页,翻到之后,请大家听我读。请所有人听永生、至高、全能的神要对我们说的、永远安定在天不更改的话。这段经文是要告诉我们:神蒙爱的儿女,应当向黑暗的世界见证光明。

在一个勾搭的文化里持守圣洁(vv. 3-7)

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显出光明 (vv.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