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普通关系
你是否认为你很了解某人,后来却发现有很多重要的细节你并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正要分享你自己生命故事的时候,对方却打断你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其实对方并不知道。想一想你自认为很了解的人,使这找出你对他的了解还缺乏的地方:你对朋友的原生家庭了解多少?你对祂和神的关系了解多少——注意,我说的不仅仅是他有没有读经和祷告,我也指的是他有没有行出他所读的道,或者他是不是挑选地行道?你知道他对圣经的了解和圣经价值观的接受有有所挣扎的地方吗?你了解他的婚姻品质,或者他和配偶沟通的情况吗?如果他是单身,他是怎么度过业余实践的?如果他是母亲,他如何对待孩子给她带来的压力和对她耐心的挑战?她是否看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就像很多其他母亲一样?有什么欲望在吞噬他的心?他对谁深感嫉妒?他有经济或健康上的问题吗?
我们倾向于和别人一直维持做普通朋友,却很难或从来不会发展为亲密关系。我们或许会了解有关彼此的一些事情,但是这些信息却愚弄我们,使我们误以为我们真的认识对方。我们的错觉让我们不愿意问出更多的问题,而我们的不愿问出更多的问题使我们更容易误解对方。因为我们不够了解对方,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对方哪里需要改变,或者神在哪里积极地作工,以致就消弱了我们身为使者的果效。
想想今天大多数人的谈话是世俗的和自我保护的,甚至在教会中也是如此。我们会花很多时间讨论一些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事,获取很多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信息,例如天气、厂商的兴衰、运动、娱乐等等。这些对话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对这些话题感兴趣,而是要隐藏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可能对他的婚姻感到心烦,然而当别人问他最近好不好的时候他会很快地回答:“很好啊,你呢?”问的人并不真正想知道,回答的人也不是真正想说,他们都在追求表面的关系。无论是在教会的侧厅、在中午的餐桌上,或是在微信群里,我们都很擅长这样的掩饰。
人际关系陷入这样的表面化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我们在繁忙中,我们总觉得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我们想要向别人吐露心声,又觉得这会花很多时间,我们也怀疑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值得,换句话说,又能有多大效果,我们快节奏的生活降低了人们走出表面的意愿。我们怀疑如果别人真的了解我们,他们将小看我们甚至伤害我们。
保持普通关系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接受了谎言,以为我们的挣扎是独特的,我们的挣扎是别人不会有的。我们被别人的公众形象所欺骗,忘记了他们也有关起门来的背后,忘了他们的真实生活也可能是糟糕的,面对跟我们一样的挣扎。我们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失望与困难、苦难与挣扎、试炼与试探。没有人出生于完美的家庭、没有人有完美的工作,没有人有完美的人际关系,也没有人一直做对的事情。但我们不愿意向自己承认自己的软弱,更别提向别人承认了。我们不想面对我们的挣扎所显示出来我们内心的真实光景。
圣经告诉我们,人们喜欢黑暗而不是光明,因为人的行为是恶的。我们都发现寻求真实的友谊之光令人生畏,真正的友谊要求你走出个人隐私的黑暗,进入互相关怀的爱的坦率中;它使你从一个封住的信封变成一封打开的信,最好的关系建立在互相施予、互相敞开和信任、以及彼此坦诚的基础上。
另一个我们保持普通关系而不愿越过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圣经中多次说到我们是如何地眼瞎,罪是欺哄人的,导致我们总是看别人比看自己清楚。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争论和接受我们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我们认为自己还不错,以至于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身边的人看不到他自己的罪。这种思考方式不仅扭曲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也塑造了我们向别人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也让我们怀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朋友们,我们不可以让自己安于普通的关系,他会使服事局限在提供能符合任何一个人叙事的一般性原则。个人服事的特质就就在于它是个人的,它能把伟大故事的宏伟主题以全然特别性来应用到个别生活中特定的事情上。个人服事不是对一小群会众讲道,乃是小心地以基督和祂的话语来服事有挣扎的心灵,那是从一个委身的朋友所提的好问题而显露出来的。这就意味着有果效、尊荣神、改变人心的个人服事,是倚靠在丰富的个人资料之基础上,你不能好好地服事你还不认识的人。
基督是伟大的资料搜集者
希伯来书4:14-16告诉我们,基督是那位伟大的资料搜集者,当他在地上服事的时候,他在人群当中搜集他所服事的人的资料。这段经文说: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这段经文鼓励我们以我们全程的经历和所暴露的软弱来到这位奇妙策士面前,之傲我们会得到适合此刻所需的怜恤和恩典,所以我们能来到他的面前。这是一个个人化帮助的应许:基督能够体恤我们的每一个软弱。这里“体恤”这个字的希腊文指的不是一瞬间的怜悯或者是涌起的可怜或同情。我们对怜悯的经验常常局限于为某人感到难过,并未自己不致在他的处境里而感恩。但这里“怜悯”的意思是被感动人的事所感动。基督的怜悯是如此浩大,以至于他把我们的问题变成是祂的。这不仅是对在艰难中的人感到难过而已,这是一种了解活在这境遇中的感受,并伴随着想要在你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任何事来帮助他摆脱困境的愿望。
这段经文中有一个双重否定(“并非不能”)是一个正面的确据。当我们生活中有挣扎时,这正是这位“奇妙策士”对我们的回应。明白我们所奔向的那一位“了解”我们的挣扎,这是多么奇妙的安慰。他完全知道我们所经历的,以致他能以合宜的帮助来回应我们,这难道不是每一个在困难中的人所要的吗?你要的不仅仅是同情,或者在肩上被人拍一下,或者一些有盼望的话语;你想要有人能够了解你所说的,关心你到一种程度以至于愿意采取行动来帮助你,明白我们在基督里得到这一切,这真是奇异的恩典。神不仅是我们最大的帮助者,也是我们的典范。只有在基督里,我们才知道如何与有需要的人互动。
在这段经文中被翻译为“软弱”这个词的希腊文也有非常强的意义。它的含义是“人类的状况。”希伯来书的作者是在说耶稣确实了解活在这堕落的世界里是什么意思:祂了解我们面对的各样诱惑,了解我们的人际关系多么艰难和复杂,他了解背叛、遭拒绝、身体的痛苦和孤独的滋味。耶稣知道身为人类意味着什么,耶稣全然了解我们!
也许你会这么想:但是耶稣是完美的!祂当然是完美的,但并不表示他没有面对我们曾经面对过的压力,也不表示他没有被压的感觉。这是一个常有的误解。我给大家一个例子。有一个大力士在博览会表演折钢条,他把一根0.5英寸直径的钢条弯到90度,钢条就被折断了。然后他拿起另一个钢条,一直把它弯到另一头都没能折断。哪一根钢条能够承受最大的压力呢?很明显是第二根钢条,它们承受同样的压力,但是后者没有屈服和断裂。基督就像那第二根钢条,他从未屈服,因为他不逃离、他不随从诱惑、他坚强忍耐直到诱惑结束。基督忍受压力、痛苦、苦难和牺牲,到一种强度是我们永远不会面对的,因为他没有被压垮。他为我们坚强地站立抵挡罪恶,祂忍受这个世界所抛给他的每一个苦难、每一个攻击和事物。
现在我们回头再来看希伯来书4:15: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耶稣了解我们,因为他进入到我们的世界长达三十三年,他活在我们当中,他搜集我们所有的经历并洞察其本质,这些年见祂没有浪费过一分钟。他不仅通过了亚当没有通过的考验,而且他完全熟悉我们在世上所忍受的生活和他要面对的一切。祂从伯利恒的马槽到各各他山顶之间多年的经历使祂成为大祭司,而且是完全能体恤我们软弱的大祭司。基督进入我们的世界,基督对我们的了解是第一手的,也是完全的。
既然基督是我们个人服事的模范,我们也要了解别人,以便于在别人生命中更好地服事神。我们也必须委身于进入他人的世界,这可以从花时间提出好的问题以及仔细聆听开始。我们的盼望是别人能主动找我们并更多分享他们真正的挣扎,以至于他们能透过我们找到基督自己。进入某一个人的世界,将使我们能够把福音的真理应用在那个处境中特定的人身上。
假设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问更好的问题并花时间真正地聆听?为什么我们不能更长问他们所说的是什么意思、或者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为什么我们不请人为他们的用词下定义或者解释他们的逻辑?为什么我们不多问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为什么我们不让他们多谈谈他们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和他们背后的欲望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很多的答案,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内心的假设。
当你内心有了假设,你就不会多问。如果你不问,你就把自己置身于各种没有根据的结论和误解中。你也许试着想要成为神的器皿,但由于你内心的种种假设,以至于你想帮助的那个人可能只存在在你的心里。
我们做很多的假设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个是神学上的原因,另一个是经验上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神学上的原因。
我们着手于个人事工时,我们不是脑袋里空空的,也不是没有工具的,我们是从圣经中的神学开始的。圣经中的神学不仅描述神的救恩计划,而且还解释人的本质和存在,圣经甚至了解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和动机。它生动地描绘我们的痛苦和喜乐,解开人际关系的复杂,它描述人的感受、认知和沟通。如果你读圣经,你就会认识并且了解人。
圣经的洞察力是神给人的伟大礼物,但那也是我们给自己招惹麻烦的所在。认识关于大多数人的基本事情,不应与了解神送到你面前的独特对象混淆。丰富扎实的肾血管不应该使我们成为对具体的个人漠不关心的人,如果你自认为你了解了对方,你就无法提出好的问题。
我们需要记住,神不仅仅是每个人的造物主,神同时也掌管人们生命中的每个细节。因着神的全然主权,没有两个人拥有相同的故事。人们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也有不一样的丰富。每对夫妻都吵架,甚至吵架的原因也非常的相似,但是具体地看进去,你会看到背后的动机、习惯和反应却会不同。不仅我们的心是多样化的,我们的情感也是多样化的。有些人极其理性,近乎冷酷;也有些人凭感觉过一生。神独特地创造每一个人,神也蛮有权柄地编写和指引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人和人之间有熟悉和类似的故事,但是又有错综复杂的细节,使的每个故事都戏剧性地与众不同。所以,如果你要了解我,你不能光靠圣经对一般人的描述来了解我,圣经描述的只是人的共性,那是极有帮助的,如果离开了圣经所描述的人类本质,例如罪、骄傲、拜偶像,你就对人性失去把握。但如果不问我,你就不知道这些真理是如何都特地彰显在我的生命力。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认识神是我们的造物主(普世的真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神是至高无上的主(祂在我们里面有独特、个别的细节)。这不仅使我们感恩,因为我们可以得到圣经的装备,也促使我们去认识神带到我们身边的哪位独特的人。
我们容易假设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经验。我们都说相同的预言、有很多相同的经历、住在同一个社区、常去同一间教会,所以我们很容易认定我们彼此很熟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更危险的是,我们容易把类似的经验当作相同的经验。举例来说,当我听到你说“家”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把我的经验填入到你所说的“家”里面去,譬如我所认为的家是指夫妻俩和孩子,你所认为的“家”包含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那么我就做了假设,而这种假设不是事实。
要让个人服事有果效,原则很简单:不做假设、多提问。这不仅对圣经辅导来说是必要的,对于有智慧的老师、长者、配偶和朋友来说也是必要的。自认你已经知道你所需要知道的事,几乎都会引致误解,让你的个人服事变得迟钝和出轨。即便你认为你掌握的是准确的,你还是需要透过问题来确认你的想法,那时你才能够确信你所提供的帮助能够切合这个人的处境和关系。
确信你的结论是正确的
要设法解决假设的试探,养成三个习惯是很重要的。这些习惯在一开始会让你觉得麻烦(就像练习指法一样),但是你很快就能学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而且你会感恩这样做给你带来的好处。
第一个习惯:总是请对方定义他们的用词(是什么?)。人类的语言是很混杂的,一个单字越多地被使用,它的意义就越可能存在差异。人们会使用熟悉但功用和定义非常不同的字词来与你交谈。例如,一个人说她昨晚和丈夫大吵了一架,你不应该假设你明白她的意思。你要请她定义她所说的“大吵一架”是什么意思?在我们家,可能是指我们闹得很不愉快,直到睡觉也没有和好;而在别人家,可能是指正常的不太愉快的对话;在另一个人家可能是动用了家庭暴力,殴打了对方,或者用了脏话。你如果没有得到清楚的定义,你就会造成微妙但是极其严重的误解。所以,如果你把你的定义加在了对方的话之上,结果是你在辅导一个不存在的人。
第二个习惯:总是请对方以具体的生活例子来厘清他们的所使用的字词(怎么样?)如果说第一点是请教他们的个人字典,那么第二个习惯就是请他们给我们放个视觉效果。人们所使用的词语是对某一个具体事件的缩写。所以如果一个女士告诉我她和丈夫大吵了一架,我会请她具体地描述她和丈夫是如何大吵了一架的,听她讲她的故事,那会是我对他有具体和个人化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当时他们的情节和情绪。
第三个习惯:总是情人们解释为什么他会给出那样的反应(为什么?)现在你不仅有了定义和具体的处境,你也开始了关于那人行为背后的心理资料。请那人与你分享理由、价值观、目的和欲望。你是在请对方退后一步评估自己的语言、决定和背后的一切。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所关注的焦点就不再是现场事件,而是那个人本身。
当你小心地恳求对方定义、厘清和解释,就能避免许多夺去个人服事果效的误解和错误假设。记住,你不是试图以一般方式来传播神的话语,而是在与这个人相会的时刻,私下使用神的话,特别聚焦在他生命中的特定部分,进入他的世界、了解他所面临的,帮助他认识到在基督里的一切资源,来面对他特定的处境。因为你渴望把福音融入到这个人的背景中,所以你要不止一次地请他定义、厘清和解释。你要不断地这么做,寻求避免细微的误解,并且具体实际地应用真理。
问好的问题
人们总会认为有见识的人、受过某些训练的人都拥有正确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对的,但没有正确的问题,就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这也是真的。工程师能够解决问题,是因为他没有按照客户的假设去思考问题(例如,客户十万火急地把我叫过去告诉我网络不通,但他的真正问题是对方没有收到邮件,而不是网络不通)。我们的思想总是沿着我们提出的问题的轨道而行,而优秀的思想家则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不断地提出问题,他们不会做未经证实的假设,也不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很多。
如果你想要帮助人们看到真理,或者以新的方式看到真理,那么你就需要接受这样的习惯。我们常常被自己问题中已经有的概念所套住,例如“上帝为什么造不出一块他举不起来的石头?”或者在绝望中的人问,“神为什么不在他的处境中做点什么?”“神为什么不管我?”这些问题中都已经包含了假设【假设是什么?神会不管我、神还没有做什么】如果我们问出错误的问题,我们就会下错误的结论【例如,神不爱我了,神说话是不算数的,神会缺席,我是不被神眷顾的,等等】我们所闻自己的问题不自觉地给了自己答案,而我们所给的答案则影响了我们的反应和生命的方向。所以向一个人的生命提出良好架构、有创意、按照圣经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不只是了解他们以及他们需要改变之处而已,你也在服事那个人。
既然我们认识别人的主要方式是问与答的过程,知道什么是好问题和什么不是好问题就很重要。这里有四个原则帮助我们去问出好的问题。
第一,总是问开放性的问题,避免问封闭式的问题(总是有“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封闭式问题会强迫你回到自己对那人的假设里,让你进一步地强化你的假设。例如你问他是否有美满的婚姻,他的回答是“是”,你得到了什么呢?没有什么特别的信息,你也不知道他怎么定义“美满婚姻”。另一方面,如果那个人不显明自己在想什么、要什么、做什么,就无法回答开放性问题。例如在关于婚姻的辅导时,我们问这些开放性问题:
● 你在这个人身上看到什么,使你愿意与对方结婚?
● 当你订婚后,你对婚姻的目标是什么?
● 你们婚姻中有哪些事情让你很伤心?
● 你们婚姻中有哪些事情让你很快乐?
● 如果有一种按钮让你按下去就能改变你的婚姻,那会改变成什么样子?
● 你认为神在你们的婚姻中如何得到了荣耀?
● 你如何描述你与你丈夫之间的沟通?
● 描述你如何与丈夫一同做决定?
● 描述你如何解决与妻子的冲突?
● 作为夫妻,你们的属灵生活是怎样的?
● 有没有任何其他夫妻是你所尊重的?你尊敬他们婚姻的哪些部分?
● 作为夫妻,为什么你认为有挣扎?
● 你认为你们婚姻的优点是什么?
● 你认为你们婚姻的弱点是什么?
● 作为夫妻,你认为你需要做什么以便从你目前的情况达到理想的境界?
● 描述你理想中的婚姻。
● 你的配偶能做什么来大大改善你们的婚姻?
● 你认为婚姻中有哪些问题是你的责任?
● 有哪些具体的事情让你觉得你的婚姻需要帮助?
这个清单还可以继续下去,重点是你的问题能够让对方仔细地回顾和省察自己,并能够敞开地回答。
第二,提问概括式和焦点式组合的问题。我们需要提问这两类的问题,因为每一类的问题都透露不同的信息。我们不要假设一个人生命中某一部分的问题只存在在那个领域里,所以我们要问概括式的问题。如果我们要追溯内心的根源,我们就要问焦点式的问题。
●概括式问题是浏览一个人生活的不同层面,从整体上观看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事,实际上是你想要发掘出的思想、动机和行为的更大主题的一部分。举例来说,李明十一个为了得到别人尊敬而活的人,他在家取得尊敬的方式是靠暴力的独裁。在家之外,大家都觉得李明很绅士、很乐意服事,他总会把外套脱下来给需要的女士。在他们的教会里,大家很难相信李明是一个有家庭暴力的人,直到他的妻子打110求救。公众眼中的李明和私下的李明并非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在两个舞台上所扮演的是同一个角色,想要满足的是同一个欲望,就是想要得到别人的尊敬。
概括式有助于发掘出一个人生活中的主题和模式,婚姻中的问题,可能是一个人生活中关系上的罪的更大主题的一部分。要从广角观察一个人,不要假设那人所承认的问题是独立存在的。问一问你自己: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事(例如,在家庭中有暴力倾向的李明和在公众眼中彬彬有礼的李明)如何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
●焦点式问题是集中检查一个人生活的某一部分。对李明来说,焦点问题就是发觉他为何经常甘愿服事人,寻求他行为背后的内心,是因为爱神和爱人吗?还是有其他东西控制了他的心,焦点问题的目的在于发掘根源及其原因。
为了真正了解一个人,这两类问题都需要被问到。当你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好像走在旅馆的走廊里,走廊代表一个人生活的全部,房间的门上写着他的生活的每个不同的方面,例如:工作、婚姻、子女、灵性生活、与教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财务、性、与人沟通、目标、动机等等。当你开始搜集信息的时候,你先沿着走廊走一遍,每个房间的们都看一眼,你会开始注意到某些特定的主题。走完之后,你就会进去那些特定的房间。当然,知道哪些是特定的房间,这是需要智慧和经验的事情。
第三,你问哪一类的问题,就会得到哪一类的信息。为了弥补你认识的差距,你必须常常问自己,你不知道什么?例如,我可能知道了一个人做了什么,但不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又或许我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但不知道他是何时何地、与谁一起作的;或许我知道了这一切的事,但仍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要有整个概念,我们需要问自己:为了要帮助这个人,我需要知道他的哪些事情。基本上我们问五种问题给我们更多的信息:
●什么?是最基本的问题,给我们一般的信息。例如“你做了什么事情?”“我跟妻子谈话。”
●怎么做的?这是表明某事做成的方式。“你是怎么跟她谈的?”“我冲她大吼了十五分钟。”我们追问了这件事是如何做成的,我们就多知道了很多资料。
●为什么?这类问题透露出一个人的目的、欲望、目标或者动机。“你为什么要冲她吼那么久?”“因为她做的事情让我很生气,我想要让她知道我有多生气。”在这里,我们透过他的行为看到了他的内心。
●“多常发生这样的事?在哪里发生?”这个问题显示出一个人生活中的主题和模式。“这件事是在哪里发生的?”“在吃晚饭的时候,吃晚饭是最辛苦的时候,我们都上了一天的班筋疲力尽,孩子很小,总是要让人着急。晚餐对我们来说是最容易紧张的时候。”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这样的事?”这样的问题透露出事件的次序。“请确切地告诉我,在晚餐的时候你什么时候对妻子大吼的?”“在一团混乱中。我妻子问我‘为什么要把钱借给别人。’她很明显是对我的决定不满意,对我的能力不放心。我回答说,‘这点钱对我们不算什么,却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你为什么那么吝啬呢?’她说,‘这笔钱原先有什么安排吗?’这一刻我就爆发了。”
每一类的文体都会带给你不同的信息,你问哪一类问题,就可以获得哪一类信息。所以需要一个接一个地问,这样可以扩大和加深你的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处境),这个人如何和这个事情互动(内心的思想和动机),他在反应中做了什么(行为)。不管你的问题是概括式的还是焦点式的,都可以使用这类问题。
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人会掩饰自己,而好的问题可以汲取面具背后的信息。不要被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外表欺骗。尤其是在一个人描述和另一个人的矛盾(配偶或者其他成员),如果可以就尽量从另一方获得对事件的描述。在婚姻的问题中,尽量要两个人在一起,而不是单单听其中一方的描述,这时候你的跟进问题才是最有效的。当然在另一方拒绝参与的时候,问单方面也可以获得信息,只是这时候需要花额外的努力去问更深入的问题。
第四,循序渐进地提问题。在這些问题中,每一个问题是根据前面问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而提问的。你所问的问题应该是有次序的、有逻辑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要把你所知道的信息里面的漏洞填补起来。要做到这点,就要不断地问自己:根据我刚刚听到的事情,我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好问题具有救赎的重要性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对于作为神改变人的器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提出好问题以帮助人们面对自己的真正所是,以及真正所为是至关重要的。
神爱罪人。我们都倾向于用自私的方式重新编写自己的历史。我们躲在处境的困难,或者别人失败的背后,寻找外在的解释,而不是内在的原因。我们都容易被自以为义打动,而不是对自己的罪感到畏惧。
正因为如此,我们都需要人们爱我们到一种程度以至于愿意聆听、愿意提问,并且在聆听以后继续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这并不是冒犯,而是帮助瞎眼的人看到自己对基督的需要,帮助人们看清那细微、不易察觉的问题——他们在为自己的荣耀而活,以及他们是如何不自觉地敬拜和服事受造物而非造物主。
基督的赦罪与赋予能力的恩典是给罪人的,他们必须首先认识到自己是犯错者、软弱者、受苦者和迷失者。看不到自己需要的人就不会寻求基督的帮助。但在弥赛亚的手中,我们所提的问题将变成打开心牢的钥匙,并且帮助人以又新又意义深远的方式依靠基督。
基督透过我们所提的问题改变人,使被打垮者在盼望中得刚强,窃取荣耀者开始为主的荣耀而活,自我中心者得释放并开始爱神爱人。随着圣灵的做工,我们所提的问题将会是神彻底改变人心工作的开始,它们也是向我们周围的人展现基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
重点题要:
1. 具有洞察力的人不是拥有正确答案的人,而是问对问题的人。没有问对问题,我们就得不到正确答案。
2. 基督是我们的典范,让我们进入他人的世界,了解他人的处境,并且对他人能够完全体恤和了解。
3. 停止在普通和肤浅的人际关系里,是无法产生有果效的个人服事的。
个人应用:
1. 如果希望有机会成为帮助他人改变的器皿,就必须关心身边的人的生活。
2. 在家中、工作场所、邻舍和肢体之间,我必须定意使关系不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3. 我必须问自己:在什么地方曾经因为不够了解一个人,以致无法有同理心或或适当回应,而错失了神所赐给我的服事良机。
人际应用:
1. 我必须定意对人提出好问题。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实践我身为基督使者的呼召。
2. 我必须问自己,什么是我所不知道的,以致自己还不能服事对方?
3. 我要成为神手中怜悯与理解的器皿,是他人愿意带着信心前来寻求帮助的人。